时间:2025-07-15 浏览量:
20世纪20年代,开元路一片繁荣景象。(陈亚元 供图)
如今的开元路独具老厦门气息。(本报记者 邬秀君 摄)
本报记者 邬秀君
“讲到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厦门值得称道的历史文化元素还真不少,且不说很多有故事的老建筑,光提到‘厦门第一路’开元路,就值得一讲。”近日,本报“申名”系列报道接连介绍了我市新一批入选的部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前世今生,引起市民读者热议。
前日下午,在我市知名收藏家陈亚元家中,几位厦门本地文史研究者畅谈老厦门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他们一致提到,开元路作为厦门第一条近代化道路,极具特殊意义,开元路两侧的骑楼建筑所承载的市井风情,很好地呈现了老厦门的人文特色。连日来,记者采访了一些本地文史专家,听他们详细介绍开元路的前世今生。
修建过程遇阻挠 花4年建成弯曲“水蛇路”
“它是厦门第一条新马路,从路名‘开元’二字可见端倪。”厦门市行政道路区划与地名协会专家组成员江林宣介绍道。作为《厦门市地名志》执行主编,江林宣非常熟悉开元路的历史。“开元路开辟前,厦门市区道路多达220多条。”江林宣说,但大多称“街”或“巷”,多是小街陋巷,最宽的也仅有3米左右,自开元路修建后,厦门才有了第一条具有近代意义的“路”。
江林宣说,当时的开元路一带人口多、商业发达,但路窄、卫生条件差,严重阻碍厦门商埠发展。于是,陈培琨、林尔嘉、黄奕住等有识之士在1920年倡议成立“市政会”和“市政局”,对厦门进行近代化新城规划改造。开元路便是厦门“市政会”兴建的首条马路。据资料记载,规划的新马路由提督路头修建到浮屿,长700米、宽9.1米,道路两旁的骑楼下辟为人行道。道路从1920年12月开始修建,1924年8月通行。在当时,这是最宽的近代化马路,路面仿英国“麦加顿”式,两旁骑楼为商住楼房。因为是厦门第一条市政建设马路,故取名为开元路。
为何选这一段来建新马路?江林宣认为,开元路路况较附近其他路段更为平坦,修建成本更低。尽管如此,在1991年出版的《厦门风物》一书中提到,开元路的修建并不顺利,如修建过程遇小山丘、土地庙等,开路并不容易。本地文史专家范寿春在《厦门知多少》中还提到,当年修路还受到当地恶势力以及日籍浪人阻挠,最后修成的路弯弯曲曲,甚至被居民称为“水蛇路”。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何一条700米的道路从1920年修到1924年才完工。
曾是厦门商业中心 各类商店公司林立
开元路一带曾一度是厦门商业中心。这在陈亚元提供的一张20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中可见一斑。
本地文史研究者李世伟认为,从照片中可以窥测,早期的开元路已相当繁荣热闹:照片中各类商店公司林立,店招立于两侧,如清晰可见的“文章齿科”“养生齿科”“隆苏广洋货批发”等;照片的最前方,两名行人边走边吃着东西,街道宽阔,行人穿梭。李世伟认为,开元路的繁华和与这条道路同时修建的骑楼有很大关系。骑楼是当时的乡绅侨商开发的,具有商住两用的特性,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繁荣。
开元路的商业中心地位开始转移,是从1927年开始的。这从《厦门市房地产志》中的描述可得到证明:1927年后路政处继续开辟马路,建筑住宅、堤岸、公园,商业中心移至中山路、大同路。尽管如此,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元路繁华依旧不减。据李世伟介绍,当年这一带光戏院就有三家,经常播放电影,上演歌仔戏、南音,备受市民欢迎。
如今的开元路依然流淌着老厦门独有的气息:骑楼下,人们摆桌泡茶聊天是常态;骑楼上,带有年代感的木窗时不时被风吹动,传来吱吱的声响;一些店铺用老式的镶嵌式木门,仿佛让人穿越到七八十年前。李世伟说,有时会去这里吃个快餐,“因为这里有老厦门不变的味道”。
【声音】
本地文史专家彭一万:
开元路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
本地文史专家彭一万认为,开元路从三个维度来说,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元路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是厦门近代化进程的鲜明例证,它所承载的老厦门生活图景和模式也是经过百年嬗变积淀而成。同时,这条路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体现在闽南文化、海洋文化以及华侨文化上,而骑楼正是这三种文化的外在载体。开元路还具有一定的艺术内涵,这在骑楼南洋风格和闽南风韵的结合上得以体现。
时柱庚寅的女命,庚寅女命特点时柱庚寅的女命李森易...[详细]
属龙的哪年结婚好,生肖龙结婚月份其实婚姻是一种缘...[详细]
注定二婚幸福的生肖女,命好嫁土豪的生肖女注定二婚...[详细]
坤造:癸酉 己未 乙巳 壬午 大运:庚申 辛酉 壬戌 癸...[详细]
晚婚反而嫁得好的生肖,正缘的强烈暗示晚婚反而嫁得...[详细]